|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运城临猗_积善逛庙会

运城临猗_积善逛庙会

关键词:积善庙会,临猗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临猗文联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sxyunche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4803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积福行善,广积善德,故名积善。在晋南临猗县的黄河岸畔,有这样一个叫做积善的村子,特殊的地理位置,殷实发达的农耕文明,诚实淳朴的民情民风,加之独特而极富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让这昔日小小的积善屯每逢庙会就成为十里八乡、黄河两岸的商贾百姓趋之若鹜的风水宝地,几百年来从未间断的庙会更使这里成为晋陕豫名副其实的农耕文化聚集区。农历四月初八,应东张镇政府和县委宣传部之邀有幸到这里一睹积善庙会的风采。

  从积善村的《重修观音堂碑记》中可以看出,积善村文字记载可以考证到明朝天启年间,庙会文化可以追溯更远,积善庙会的高潮是在每年四月初八老爷“转庙”这一天,庙会中心也随时代发展转移到现在的董夹路边。“平阳府蒲州临晋县樊哲里积善屯”从大石碑的碑记可以看出,当时的积善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屯子,远没有今天积善村的繁盛,从一个小屯子到一个区域的商贸聚散地,就像深圳从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的演变,积善,如果地处沿海,或许能像深圳一样幸运吧。站在董夹路,积善村那高挑的牌楼像是对路过的行人展开热情的臂膀,同时又给人一种包容坦荡的感觉。很早的时候就知道积善虽然不是乡镇所在地,但知道这里有集有会,有“轧花厂”,有供销社,有初中,一个“大”字是我对积善村最早的定格。
    早晨六点多当接到文联王主席的电话说是要去东张庙会采风时,觉得是“一头雾水”,我们这的庙会太普通不过了,有什么可看的?难道在我们临猗也有北京琉璃厂?上海的城隍庙?好奇让我推迟了安排好的行程,随各路“行家里手”“杀将”到这积善古村。

    

杈把扫帚会   

  站在孝子桥路口等大“部队”,就看到有许多人流向积善方向而去,拉着扫帚的三轮车不断从眼前驶过,就要临近油菜、小麦的收获季节,目前正是“庄稼户”置办农具的时候, 扫帚作为碾麦晒场的必备工具,是家家户户好赖都要买的“必需品”。当真正走到庙会上,麦香伴着丰收的喜欢似乎扑鼻而来,收获用的扫帚、镰刀、铁杈等农具占据了人流量最大的董夹路边,好多年都没见过的钯、耱也闪亮登场,茄子苗、红薯苗、西红柿苗、葱苗诸如此类,让人心中充满了秋的憧憬。看,一个个卖扫帚的三轮车跟前都围满了人,让人对积善的四月初八“杈把扫帚会” 有了一种现场的体验。今天,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小麦种植在当地已经很少,人们买扫帚不全是为了收麦晒麦用,或是打扫庭院,或是清扫街巷……也许是为了从内心体会一下这杈把扫帚会的味道吧,采风结束离开“部队”后我又悄悄返回买了两把大扫帚带回了家。         

                

旱烟叶 

  “羊毛手巾旱烟袋腰里扎个红裤带”是许多年前对晋南老汉的形象描述,今天,在积善庙会上又看到了久违的旱烟,让我不觉有些兴奋,真还有这东西呀,不由想到了我那喜欢抽旱烟的外公,想起外公房檐下那高高挂起的一长串旱烟……虽然只有一个老人在买而且只有那么几斤,买主更谈不上什么像样的,但却让人感到一种原始的回归和复原。随着文明程度的不断发展,香烟早已司空见惯,抽旱烟的大多作古,种旱烟的人更是寥寥无几,种烟——晒烟——买烟——抽烟,许多年后这是否也算一种文化遗存么?

凉粉摊

   凉粉摊,这在晋南最为大众化的饮食文化现象,有其特别的讲究和说道,做凉粉要用上好的红薯淀粉,打制时要把握恰当的火候,凉粉才能做的筋道有“味道”。做凉凉粉不让用刀切,而要“踅子”踅,做热凉粉叫“炒凉粉”,不管吃热凉粉还是凉凉粉都是要做在小板凳上趴在特制的矮桌子上吃,才能吃出晋南凉粉的味道,今天,我在积善看到了,看的我只发呆,口水直打转,真想做下吃一碗,只可惜随行的人太多,下次吧,一定去尝!

绿豆糕

 

  绿豆糕,其实是豌豆做成的,至此我也没弄清我们这里人为什么不把它叫豌豆糕呢,现在我们也吃,但在饭店里,远没有以前的味道了。推个平车,或是自行车,上面放个案板,用盆扣着,外边放一块块切好的绿豆糕,碰到挑剔的人,要现切,卖绿豆糕的人,会轻松地拿起那弯弯的切刀,先用干净的抹布轻轻地把刀擦一下,然后掀开扣在大块绿豆糕上的盆,小心翼翼的切成大块,再按你的要求切成小块,然后用干净的纸垫包好递到你面前,任你站在摊前,或是拿回家,慢慢的品尝。那柿饼的甜,那豌豆粉的细腻,让你的舌头似乎找不到自己的家……在积善的庙会上,我发现了这样的弯刀,感悟到了这样的气氛。

杂货摊

  十多平方米的地方,放了足足有上百件的农具,收获用的镰刀、摊场用的铁叉、除草的锄头、铁锨,犁、耙、耱、刮板、扫帚……应有尽有,这里的摊主,没有城里老板的那份拘谨,天热了他会很随便地把衣服撩起来,露出肚鸡眼也无所顾忌,依旧吆喝着生意,和买主讨价还价。但在这里买东西你会觉得一份坦诚,一份实在,似乎在这里进行交易的都是街坊邻里,都是沾亲带故的乡亲,他们没有城里商人的那份轻浮和奸诈,他们不会骗你、不会把你引入货价不符的尴尬。在这里逛庙会,即使你不买东西也有想和摊主聊天问价的欲望,因为你想去感悟那份久违的真诚和信义……

成衣巷

  “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荫,挥汗如雨,比肩接踵而在…”这是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齐国使臣晏子对都城的描述,在今天的积善庙会,我却有意外地感到这种浓烈的气氛,你看积善村那“横、竖”十多条巷道里,人流如织,买卖吆喝声此伏彼起,尤其是买成衣的那些巷道里用各种彩色布搭起来的临时商铺一眼望不到头,各色时令衣服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的种类让人的眼光目不暇接,在这样一个“乡村僻壤”看到这样的盛会不能不让人感叹万分。积善村,西距黄河20里,北距临猗县城 60里,南距永济市区40里,距离最近的临晋镇也有10里之多,但这里的庙会却能几百年不间断而且如此繁盛,就连特殊时期割尾巴的年代也没有停止过,不能不令人啧啧称奇……

古石碑

  在积善村,有一通石碑,他是积善村发展演变的见证,提起石碑,村里的老年人每每谈起总显出无限的虔诚,它像是积善村人共同的祖先,今天,村里新修的水泥路坦荡无比,立于大路中央的石碑,多少显得有些不太协调,但在村民眼里它是一尊圣物,谁也不敢轻易挪动它的位置。这通立于明天启年间的石碑,记述了该村重修观音堂时的盛况,是该村发展演变不可或缺的佐证。在采风的当日正有两位地方史的研究学者在石碑前临摹拓影采访村民,听说,县博物馆也已经把该碑文拓走研究呢,将来某个时候,从这通石碑上或许有大的历史发现。

 蒲剧声

  蒲剧作为根植晋南的古老剧种,深深扎根于百姓的心中,任何庙会的中心位置都是戏台,积善的庙会也不例外。戏台下,那膻味四溢的羊肉泡,那皮脆内甜的糖油糕,那被炉火烤的又黄又脆、掰开香气扑鼻的“火烧”,似乎和这铿锵有力,奔放豪迈的蒲剧本来就是一个个孪生的兄弟姊妹……戏台上的《杀狗》正在演唱,戏台下孝顺的儿媳端来热气腾腾的羊肉泡,乖巧的孙子给爷爷送来了热油糕,“羊肉泡泡热“火烧”,再吃两个糖油糕,如今这生活美扎啦”,蒲剧声搅着羊肉泡,糖油糕伴着蒲剧声 ,积善的庙会,你想去么?

转庙梦

  任何庙会都有它的高潮,积善庙会的高潮应该就是每年的“老爷转庙”仪式吧。

  当我们一行走入积善,从接触的那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多少有些激动的话语中,就可以感悟到“老爷转庙”时的盛况。当地人习惯把关羽叫关老爷,关帝庙就 叫老爷庙了,在积善村,由于关帝庙建庙较早,地方比较狭小,而龙王庙地方较大,所以每年的四月初八关帝庙会期间为了更好地祭祀关公,就要把关老爷从老爷庙请到龙王庙,于是就有了声势浩大的转庙仪式。四月初六神上庙,村里五十岁以上德高望重的人抬上“老爷”前往龙王庙,“老爷”前后旗幡飘扬,百姓夹道相迎,初七、初八、初九是正会,直至四月十一“老爷”才回庙,期间庙里每天都有专门的庙官伺奉“老爷”,“ 老爷”的家乡解州“关帝巡城”仪式恰好也是这一天,大有“异曲同工之妙”吧。虽然,由于种种原因,积善的转庙仪式中断有些时日,但随着当地政府对文化遗产的重视、挖掘和开发,老爷转庙这一历史习俗必将成为黄河岸畔又一朵灿烂绚丽的奇葩。“老爷转庙”不是梦,或许就在明年的四月初八,积善的发展的不是梦,转型跨越即将为她插上腾飞的翅膀!!  

作  者:荆卫宁   临猗县物价局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